2)第210章 为江南奠定所有基础_朕即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免地方作大,重导藩镇割据的覆辙。

  也正是在这种矫枉过正的国策下,大宋才会有一国养东京一城的说法。

  但连年的转运,也使大宋的徭役极为沉重,百姓年年服役,作为民夫运输钱粮。这种役夫也几乎成为大宋一个时代的经典印象。逼得王安石不得不推行募役法减轻大宋百姓的徭役负担。

  这实际上几乎等同于大宋年年在打仗,举国范围内都在转运钱粮,无数粮食就这么浪费在了运输途中,别说百姓没见到,官员们没见到,就连赵桓这个皇帝也没见到。

  天量的粮食就在一处一处的转运中消耗掉了,既劳民又伤财。

  这项国策,只能评价为矫枉过正。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被中唐以来那持续数百年的武人乱国搞怕了。

  武人乱国,可是比文臣乱国残忍太多了。杀人如麻,吃人成风,数百里一片鬼蜮,那都是常态。

  限制武人,成为包括武人在内所有阶层的一致意见。朝廷必须确保整个国家不会重走藩镇割据,武人乱国的道路。

  但这项国策,其实有些一刀切的意味。

  赵桓说道:“转运物资,避免地方做大,无疑是一项良策。但不问是非,不切实际,便下令各地将钱粮全部转运到朝廷,无疑是极大浪费。”

  “尤其在江南,并非武德昌盛之地,士绅们自古追求享受安逸,甚至主动阻挠北伐。就算粮食留在江南,亦不会使地方军队威胁社稷。”

  “所以朕决议,废除长江以南,所有转运使司,新设宣抚司全权处理全部政务。江南地区只要将税赋交按份额交付给朝廷即可。”

  新设的宣抚司大概相当于后世明清各省的布政使司,不再负责军事,监察,但总览一省政务。

  大宋改革货币之后,征税主要收的是帝钞。有了纸币,江南一带的财政收入可以更方便的送到京城。

  赵桓愿意给地方增加大量权柄,但在财政收入方面,却势必会卡的更严。

  当下没有任何人比他一个穿越者更清楚税收的重要性。尤其在推行了工业文明之后,地方财政收入,必须要大量少交给国家财政,才能保证中央的强势。

  而省去了转运的消耗,粮食都留在了当地,至少东南地区不再缺少粮食,富足的粮食会使大量农民转为工业生产,进城打工。

  这一点,大宋要比明、清两朝还格外具有优势。

  大宋经历了垂两百年的不抑兼并,土地都已经掌控在了大量豪门、富商手中,普通百姓并没有被土地绑死在田间。

  如今大宋处于英国工业革命前夕,羊吃人的类似情况下,但矛盾又没有大英那么尖锐。

  加之大宋鼓励工商,在江南发展城市经济,无疑是已经具备了所有条件。

  赵桓望向杨时,问道:“那计相所言,大宋粮食被浪费的另一个方向在何处?为何江南如此富庶,又具备各种便利,却无法形成强大的实力。相反,江南以孱弱而闻名,北方强权一旦南下,往往摧枯拉朽。”

  请收藏:https://m.bioit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