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5章 组建静塞军_朕即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显然,官家还是有心让宰相负责国家具体大事的。

  待众人都入座后,赵桓说道:“南京城这近十万禁军的安置,两位相公可有何章程?”

  这事二月份便已经传回了京城,三省效率再慢,两位宰相心中也有了基本的构思。

  右相孙傅率先开口,说道:“臣打算给将士们授田。京畿遭逢兵乱,大量良田被荒置。正合适给士卒授田。这也符合仁政传统。”

  这提议中规中矩,没什么出彩,但也没人挑的出什么毛病。

  中原王朝,只要能解决好百姓的田地问题,给国家延寿一段时间都不是什么难事。

  赵桓没有予以评论,转而看向梅执礼,问道:“左相呢?有什么提议?”

  梅执礼起身回道:“臣以为,我大宋倒是不缺粮食,关键是粮食运不到京畿。而且如今已经错过春耕,把这些人分散安置,也没有意义。他们不产粮,只是徒增民间消耗而已。恐怕会导致粮价上升,饿殍遍野。”

  这个提议,赵桓认同。关于粮食短缺,并不是粮食缺少了百分之十,粮价就会上升百分之十。而是粮价会一路飙升到百分之十的百姓买不起粮食,全部饿死为止。

  这些乱兵,劫掠了大量财富,一旦把他们遣散,整个京畿地区的粮价都会轰然上升。

  右相孙傅那套理论,就属于儒家典型的书生治国、空洞幻想。把几千年前的理论,照搬过来,就想治理复杂的国家。

  “那左相以为该如何措置?”赵桓问道。

  梅执礼谨慎的答道:“臣以为可以异地就食。南京、东京都在汴河沿岸,供应两地,汴河漕运压力巨大,会使粮价攀升。不如将这十几万军队向东北移到古汴渠沿岸。这条渠道走的是萧县、徐州、彭城一带。”

  赵桓看了一眼地图,大概有所了解。如果将天下分文十三州,汴河走的是豫州中原一带,连接东南。古汴渠走的则是徐州,通往东海。

  梅执礼说道:“古汴渠已经逐渐淤塞,这十几万人可以一边就食于通航河段,一边疏通河道。朝廷按日给其工钱,拖到明年,再给其授田。如此他们既有了土地,又有了安家置业的钱财。”

  这个提议,赵桓非常欣赏。因为神武右军重创金军,金军没有走大名府,所以杜充那个脑瘫儿还没有挖掘黄河。

  但黄河现在也非常不稳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继续泛滥。

  北宋对黄泛区的治理也是非常差劲,导致民怨四起。在徽宗时代,山东、河北就爆发了规模庞大的起义。只是金人的入侵,暂时压制了农民与朝廷的矛盾。

  疏通一条河道,给黄河分流的确是个很好的建议。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条航道可以连接东海。大宋此时,海上丝绸之路已经非常发达。

  赵桓也希望海上贸易能够直抵东京,南方吕宋等亚热带地区的水稻产量可是十分丰富的,能极大减轻国内粮食压力。

  想想大宋用几百匹丝绸,换来一船一船的稻米,还是非常令人心动的。

  赵桓最期待的就是有一天,大宋海军能开着坚船利炮走到海外,亲切和蔼、温柔可亲的跟对方说:“老乡!开门作生意啦!”

  请收藏:https://m.bioit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