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03章 崇祯的诱惑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岁入学,16、7岁毕业,再做2、3年学徒,就应当可以独当一面了。”

  贵英恰心里算了算,不由皱着眉头说道:“那岂不是要7、8年时间,这远水可解不了近渴啊。”

  朱由检看了看他,才说道:“这是自然的,但是培养人才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汉人有一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是培养不出可用的人才来的。就算诸位想要培育出好的马种,同样也要花上数代人的功夫,不是么?”

  不少蒙古首领对此倒是纷纷点头赞成了崇祯的说法,就连顺义王也释去了不少疑心,显然在他听来,崇祯的确是想要帮助蒙古人培养真正的人才,而不是有着其他目的。

  “至于开办畜牧公司的资金和前期人手,朕早就说过了,我们要共同携手,共度难关。因此朝廷会出面找一些商人出来投资这个畜牧公司,当然在这之前大家要先把公司的章程协商了出来,今后照着章程办事,朕不让商人欺骗蒙古人,但也不会容忍你们欺压商人。

  公司开办的好了,不仅各部的生产可以尽快恢复,内地的百姓获得了利益,各位也能得到额外的收益。这是一个三赢的事情。但是如果大家做事没有章程,都想要让自己多占一些,那么这公司也就开不下去了。

  到时候,你们有怨气,汉蒙百姓有怨气,朝廷也没好处。想来大家对于这种三输的状态,都不会乐意看到的吧?”

  虽然不知道,崇祯要怎么让商人拿出钱来,而这个公司又是一个什么章程,不过大多数的蒙古首领显然已经意识到,不管怎么样,这个公司开总比不开好。不管是商人还是朝廷,只要有人拿出钱来,他们明年的生计就算是解决了。

  就连贵英恰也有些动摇,请求崇祯到时让他代表左翼蒙古听听这个公司的章程的讨论。就在这些蒙古首领以为,这场会见应当结束的时候,朱由检却继续往下说道。

  “这成立畜牧公司毕竟还是一个规划,是朝廷想要为各部解决未来的问题,对于眼下各部的困难,估计一两年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我们也要想一想,怎么解决现在关外蒙古牧民缺衣少食的难题。而且就算是要经营畜牧公司,起码总要解决牲畜过冬的草料问题不是么?”

  各部首领此时已经认同了崇祯口头上我们的说法,再无刚刚进殿时,以防范警惕的心理细细审视崇祯和明国官员说的每句话,生怕掉入汉人的陷阱中去。

  待到各部首领七嘴八舌的说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朱由检才总结的说道:“你们刚刚说的,也对也不对。把草场分成四份,然后按季节轮换放牧,这自然能够最大限度的把草场利用起来。

  但是光光依靠天然草场,是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说到底天然草场的产出是有限的,因此放养的牲畜是有这个上限的。

  想要突破这个上限,一是要研究草原上的气候、土壤、牧草的生长情况;二便是要耕牧结合,让农业和牧业形成互补关系。牲畜的粪便可以作为农田的肥料,而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也可以作为牲畜越冬的饲料不是么?”

  对于崇祯的说法,土默特部的首领们最不抵触,因为他们修建归化城时,就已经招募了大量的汉人在归化城附近开垦农田。再他们看来,如果皇帝能够安排汉人给他们种田,比他们自己辛苦放牧要强多了。

  不过朱由检显然不是这么想的,他继续对这些首领劝说道:“今年陕西遇到了大旱,全陕百姓流离失所,朕看了也很是痛惜。

  正如朕刚刚说过,汉蒙携手共度难关,所以朕有意迁移一部分难民出关,在河套、丰镇等靠近边关的地区开垦。当然为了避免双方的纠纷,朕会让人同你们商议如何划分耕作和放牧的地界。

  而这些开垦出来的耕地产出,一来可以同牧民作为日常物资的交换,以解决牧民生活物资匮乏的问题,二来也能促进汉蒙两族之间的和解,为今后畜牧公司在内地的发展打下民意的基础…”

  请收藏:https://m.bioit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