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66章 伦敦三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干过了。这样的征税虽然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但是却让神宗皇帝的名声在知识分子和商人口中臭了街。

  查理一世的税收官同样不比大明的税监们清廉多少,一名英国普通海关官员的年薪是30英镑,但是其灰色收入是年薪的2—3倍。而且英国此时实施的是包税制,也就是说国王可以把收税权出卖给商人,让商人去征收一定时间内的税收。这几乎和宫内派出税监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个收钱的是国王,而另一个收钱的内库而已。

  即便是依托着东厂、锦衣卫和各地的官府,税监激发的民变也是此起彼伏的。英国的税吏们引发的民众怨恨自然也不小,只不过在库尔缠看来,这种强征税收的真正后果还没有真正引发出来。

  对于英国社会有所研究的他认为,查理一世强征的税收实质上正好变成了城镇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

  依靠着制造业发展起来的英国城镇,其中最大的一项制造业就是毛纺织业。光是英格兰就有超过20万的纺织工人,主要分布在英格兰的西南部、东盎格利亚、奔宁地区。不过在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之前,纺织业并不算是一个稳定的产业。他们不仅要面临外国的竞争,还要受到欧洲连年战争的影响。

  因此英国纺织工人最为烦恼的问题就是,他们经常存在着半失业状态。工厂的订单总是小于他们的生产能力,迫使这些工人们不得不半日工作,半日发呆。不能完全的把自己的劳动力全部出卖出去,也就使得工人家庭无法确保收支平衡。

  比如在奥尔纳姆市,十分之一的家庭需要定时从济贫税中获得补助,还有近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家庭有时需要领取救济物资或补助(燃料或衣物)。

  所以工作对于制造业的工人们来说是关系着生存的重大问题,但是英王对出口货物的增加税收,特别是对英国出口的大宗货物毛纺织品的加税,就是在削减英国毛纺织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了。

  早在1565年,英国呢绒出口就占到了英国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78%,到了17世纪30年代,呢绒的出口价值依旧占据了英国出口商品总额的四分之三。由于英国的呢绒产业所需羊毛完全出自本国自产,因此在呢绒业的背后,还存在着乡村地主和羊毛商人的庞大利益。

  而大量毛纺织业工坊往城市集聚的过程里,又为城市附近的地主带去了大量粮食和副食品订单,从而刺激了城市附近乡村的农业生产。

  但是英国呢绒在海外市场上并不是没有竞争对手的,比如英国对面的荷兰、法国南部和西班牙、意大利的呢绒制造商们,都是英国呢绒商们强劲的对手。更不必提,随着中国、印度印花棉布的输入,欧洲的呢绒市场也开始了萎缩

  请收藏:https://m.bioit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