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16章 吕宋粮船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主人拥有着整个山东半岛的物资作为出口的依靠,但是现在在他们背后的却是一个已经被铁路分隔的山东半岛,山东的物资首先会考虑走铁路和官港,接着才是去私港碰碰运气。

  运输物资的不足,反过来又推高了私港的运营成本,私港的费用上升又继续劝退了货主。于是除了几个交通设施便利的私港,那些交通不够便利的私港便渐渐歇业了。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私港的主人对于朝廷这种规划铁路及港口的建设极为不满,认为是从小民口中掠食,他们不断煽动本地百姓反对铁路的修建。但是因铁路而受益的士绅百姓却坚定的站在了朝廷这一边,保护了进行铁路建设的工人和工程师们。

  而到了崇祯十二年春天,这些维护铁路建设的山东士绅和百姓获得了他们最大的回报。青岛虽然是一个地理条件极为优良的港口,又濒临黄海,但是这一地区还是属于水资源贫乏的干旱区域。

  在港口和铁路没有修建之前,青岛的农业生产是比较落后的,毕竟此地常常发生春夏连旱或是夏秋连旱的年景,只能依赖于渔业捕捞作为当地百姓的一项主要副业。不过随着青岛通往济南的铁路建成,青岛港便迅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从内陆运来的棉花、钢铁、煤炭,从海外运来的渔获,从南方运来的粮食和各种日用品,都将青岛港码头填充的满满当当的。每一日都可以看到码头上的搬运工人和车辆排成了人流,装卸着大量的货物。

  此前山东巡抚衙门的一位官员前来青岛巡视,看过了青岛港的热闹景象后就评价道:“青岛港口的船只和青岛车站内的列车车厢,正是青岛人的性命。”

  不过崇祯十二年的年初,对于青岛人来说却有些不大妙,从正月到三月本地一直干旱无雨,今年的春播自然也就没什么指望了。对于青岛人来说,这样的春旱并不少见,不过往年山东其他地区并不会都是如此,他们还可以指望从内地购买一些粮食回来度过灾荒。

  因为有了铁路和港口,现在青岛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已经减少到了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下,其他人都围绕着青岛这座新兴的贸易港口城市工作,可以说青岛人手中并不缺乏购买粮食的金钱。

  但是这一年受灾的并不仅仅局限于青岛,山东各地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据说受灾最为严重的还是河南地区。因此进入三月之后,北方各地的粮食价格都在飞速上涨,而青岛三月的粮食价格更是高出了山东平均粮价的30%。

  自从朝廷在北方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之后,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灾荒时期的粮食上涨速度和粮商的囤粮居奇。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各地官府画地为牢,动不动就禁止本县粮食

  请收藏:https://m.bioit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